close

大家好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電腦的硬體設備差別在哪裡,會使用電腦不代表了解電腦!
這邊會幫大家簡單介紹,內容不會太深,主要是讓大家解決跟我以前一樣的問題~簡單分享我整理的一些概念

相信對要買電腦的人或想DIY組電腦的人剩至電腦想要換局部零件升級的人,都相當有幫助~

image

首先一台電腦主機最重要的幾個部分你一定要知道!沒有這些東西就是一台不能用的電腦~

一、CPU/處理器                                                                                                                                                 

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 提取解碼執行寫回

記住一個大原則:寧願 CPU 的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夠

image

CPU可以堪稱人類的中樞神經,沒有CPU所有你想要啟用的應用程式;軟體;功能等等都是無法的

好的CPU可以給你非常好的使用體驗,那要如何挑選呢?

CPU 的核心數往往是影響電腦性能的關鍵。挑選時不一定得直接購買最高階的產品,根據自身的使用習慣挑選相符規格就好。

4核心以下:適用於一般文書處理和瀏覽網頁, 對於平日只有上網瀏覽、觀看影片和收發信件的輕度電腦使用者來說非常足夠

6核心:適合處理圖片和影片剪輯, 對於有剪輯動畫、和需同時處理多項高負荷軟體的工作者來說 6核心的 CPU 可以說是目前市場的主流,除了能減少系統卡頓的情況外,更可支援大部分的遊戲和作業內容,讓有任何需要的消費者使用起來都能得心應手。

6核心以上:可運作3D遊戲和高負載程式 ,為呈現精美逼真的畫質和特效,遊戲的檔案可說是越來越大。為確保系統運行順利,許多廠商都會推薦玩家選用6~8顆核心的 Corei7或 Ryzen7

image

CPU 等級:數字越高,效能越強

 CPU 世代:數字越大,世代更新

CPU 性能:數字越大,效能越好

 

image

尾碼:特殊版的 CPU

有時候會看到 CPU 的型號後會多幾個英文字母,把它們當作特殊版本的 CPU 就可以了。

  • H:筆電專用
  • F:不含內建顯示核心(簡稱內顯)
  • G:配備更好的內顯
  • K:可超頻(*備註)
  • X:同世代中效能最強的 CPU

image

不同的英文字母分別代表:

  1. 核心數量+執行緒數量
  2. 時脈速度
  3. 超頻
  4. 快取容量
  5. 功耗
  6. 內顯
  7. 製程
  8. 架構

image

image

二、硬碟   (比喻為人類大腦儲存回憶的地方)                                                                                                                                       

硬碟又可以分為HDD(傳統硬碟)/SSD(固態硬碟)

image

傳統硬碟(HDD)又稱 「機械硬碟」

讀寫速度大約落在 100MB/s~200MB/s 左右。HDD 的原理是利用硬碟上的讀寫針頭跑來跑去到處讀取多張磁盤上的資料,所以在構造上有大量的活動式機械零件。

這些活動式機械零件讓 HDD 非常怕撞不耐摔,全速運轉時也有發熱、噪音和耗能的問題。

image

傳統硬碟不死-低價大容量的優勢

主流以售價二千元以下的1TB硬碟為主,然而2TB的產品也不過三千出頭

HDD 重要指標:RPM

RPM(Revolution Per Minute)指的是 HDD 每分鐘的轉速,數字越高傳輸效能越好,但相對的就越吵越容易過熱。

 HDD 硬碟的優缺點

  • 優點:容量大、價格便宜
  • 缺點:噪音、耗能、不抗摔、易發熱、體積大、傳輸速度慢

image

SSD,新技術的硬碟 固態硬碟

在最近幾年漸漸成為電腦的必備硬體之一。SSD 的讀寫速度大約落在 500MB/s~2,000MB/s 左右(依等級不同),不僅高出 HDD 大概5~10 倍,從上圖還可以看到,因為在構造上就是一個「電路板」,少了大量的活動式零件也讓 SSD 更安靜、不耗能,也不發熱。

SSD 等級怎麼看

等級由高到低依序是 SLC、MLC、TLC 和 QLC(其實就是單層、雙層、三層和四層單元的縮寫),各等級的每個單元分別能夠存1bit、2bit、3bit 和4bit 的資料。等級越高的 SSD 讀寫次數越高、傳輸速度越快,不過容量更小、價錢也更高。

不同 SSD 等級的適用對象:

  • SLC:大型工業或網路(伺服器)等
  • MLC:遊戲玩家或是重度電腦工作者
  • TLC:對電腦只有輕度使用需求的用戶
  • QLC:追求便宜價格、或是只打算拿 SSD 來儲存資料的用戶

 SSD 硬碟的優缺點

  • 優點:無噪音、抗摔、不易發熱、體積較小、傳輸速度快
  • 缺點:價格高昂、有使用壽命、長期使用後會掉速

基本上我未安裝一個SSD-大概500GB大小在加另一個HDD-2T存東西,當然預算足夠就買SSD大一點的相對快

 

三、記憶體 RAM     (比喻為人類清醒時正在思考運轉時的頭腦)                                                            

★重點★這裡的記憶體代表-暫存記憶- 不是指電腦的容量喔!!!請注意

如果想要電腦再跑軟體速度可以順暢,這個★暫存記憶體就要大大大!

image

一般來說記憶體越大,則電腦能夠同時處理的工作就越多,就好像有越大張的桌子,上面可以擺放的工具越多,處理事情會越有效率。

記憶體的容量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有問題的應該是一台電腦該裝多少記憶體才夠?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以目前的作業系統來說,建議至少要有 4GB 的記憶體,如果會同時開很多 Word 檔、Excel 檔,或是同時開很多網頁、軟體等,就可以把記憶體加到 8GB,通常最多不超過 16GB,太多記憶體反而沒用浪費。

有繪圖需求建議最少16GB,影片或3D需求至少32GB以上會較好

DIMM 與 SO-DIMM差別

DIMM 與 SO-DIMM 是指記憶體的外觀尺寸,DIMM(Dual In Line Memory Module)是一般桌上型電腦所使用的記憶體尺寸,一般我們常見的這種長條形的記憶體就是屬於 DIMM。

DDR

DDR(Double Data Rate)是記憶體的傳輸標準 意指每一個時脈週期(clock cycle)有兩個傳輸,此一系列的標準從 DDR、DDR2、DDR3 演進到 DDR4,比較新的記憶體與主機板會使用比較新的標準,不同標準彼此不相容(記憶體腳位完全不同),如果主機板支援的記憶體標準是 DDR3,就不能插 DDR2 或 DDR4 的記憶體,反之亦然。

image

 

四、電源供應器【比喻為人類的心臟】

電能轉換類的電源(有別於電池供電類的電源),主要功能為將標準交流電轉成低壓穩定的直流電,或直接將直流電轉成低壓穩定的直流電給某些特殊的器材使用。

優質的電源供應器可使用多年,並對電腦的效率影響極大,因此請花時間謹慎選擇。您的電腦一定會因此受益。

image

那該怎麼挑選一個不錯的電供呢? 可以透過以下以幾個方向去選購:

  1. POWER 的瓦數、規格
  2. 你實際的硬體需求計算 vs 購買的 Power 瓦數
  3. 用料、安全保護
  4. 廠牌、代工廠選擇

瓦數 / TDP?

在估計主機使用瓦數的時候建議可以多估一點,一般文書機(無顯卡) 需求瓦數大概 400W 內,電競遊戲低規機 500~550W,高階顯卡機種因為顯卡較耗能建議配備 650W 以上的電工 在整台電腦主機之中,大致以 CPU 及 GPU 顯示卡的耗電量最高,通常計算會以這兩者為最大考量,其實現在網路上很多工具可以計算你要組裝的電腦需要多少電供

其餘耗電相對比較低的零組件:

  • 主機板:40W (無內顯)、80W (有內顯)
  • 記憶體:5~15W (每條,依照容量不同)
  • 硬碟:SSD 3~5W (5V)、HDD 6~10W (12V)
  • 額外透過 PCIE 輔助電源擴充提供:75W (6pin)、150W (8pin)
  • USB 周邊裝置:5~10W

而 80 Plus 之中依照等級/轉換效率由高至低又分成鈦金、白金、金牌、銀牌、銅牌、白牌。即使最差的白牌也有 80% 轉換效率的標準,也是命名由來。而最高等級的轉換效率甚至可以到 94% 的轉換效率,大概就是幫地球環保盡一份力,也能省電費的概念,不過市售產品以銅牌到金牌居多,大概選擇金牌的就算很不錯了。

image

更多電源供應器介紹  https://garynil.tw/2019/07/4690/how-to-choose-your-power/

 

五、主機板【比喻為人類的骨骼】

主機板 Motherboard (MB),又簡稱主板,它可提供CPU、RAM、顯示卡等組件互相接合,使你電腦的各個零組件能夠互相溝通,其中主機板更是負責了CPU的電源控制與供應,所以CPU在高附載時的穩定度與性能表現也與主機板有關,因此千萬別為了省錢而亂挑主機板。

image

CPU 插槽 :
用於放置 CPU,其旁邊有4個小圓孔是用來固定 CPU 散熱器的。

RAM 插槽 :
用於放置 RAM。

南橋晶片組 :
所謂的 B360 / Z390...等就是指這個,南橋晶片組通常用來控制一些低速裝置,像是硬碟、USB 等,也會提供 PCI-E 通道,也因此高階的主機板通常都能有多個 M.2 SSD 插槽。

M.2 SSD 插槽 :
可安裝M.2規格的SSD。

PCI-E 插槽 :
可插顯示卡、音效卡、SSD...等。

I/O 連接阜 :
USB、RJ45網路孔、音源線等...連接阜都在這。

CPU 供電 :
負責CPU的電源控制與供應,CPU 於高附載時能否穩定運行以及其性能高低與其有關。

image

image

板子規格(大小):特大、大板、小板、迷你板 (請詳上圖)
一般組裝都是大板或小板二選一,迷你板很少用,特大版很少見。
▎文書用途:可以選小板m-ATX (24cm x 24cm)
▎遊戲用途:建議選大板ATX(30cm x 24cm)

機殼也有分E-ATX、ATX、m-ATX,簡單講大機殼可以裝小板,小機殼不能裝大板,在買的時候要注意。

更詳細的講解 https://aton5918.pixnet.net/blog/post/213507130

 

六、顯示卡/GPU【比喻為人類的眼睛】

它負責了電腦中一大部分的圖形運算,玩3D遊戲、繪圖、深度學習等都是靠它。

image

而依據產品等級的不同,區分出多種型號,以下介紹其命名規則 :

NVIDIA 的 遊戲顯卡為 Geforce 系列,其中 RTX 為光追系列,GTX 則為不支持"光線追蹤"的系列。

而 NVIDIA GPU 的命名規則為 新舊+等級,而字尾如有Ti代表加強版 ,如 : RTX 2080 Ti  與 RTX 3060 Ti,3060 Ti 雖然為30系列,但是字尾80及Ti 代表 2080 Ti 比 3060 Ti 定位還要更高階。
另外 Super 字尾則是為小升級的意思,性能較一般版本高一些些。

image.

AMD的 遊戲顯卡為 RADEON RX 系列。
而AMD的命名規則分為兩種,第一種為新款GPU的命名,有四位數。第一個數字為第幾代,後面的數字代表等級,而有XT字尾則是代表加強版。

image

  1. Radeon RX :主流款,RX580(性能8536)是目前比較多中高階遊戲主機常常搭配的圖例顯示卡,在這個系列在2019年7月也有推出高階的RX5700XT(性能13677),他的效更超過VEGA系列的高階顯卡
  2. RX VEGA: 高階款,Radeon RX Vega 64(性能12129),算是高階的顯示卡,效能等同於GTX1070Ti(12328),

image

CPU 與 GPU 繪圖能力與速度上的差別

CPU是一步步來處理數據的,當需要處理大量資料與高速數據時,CPU很難滿足需要。在消費者對影音與拍照高度使用需求的影響下,一個專門處理圖形的核心處理器GPU (圖形處理器)應運而生。GPU主要功能還是遊戲影像以及呈現遊戲中愈來愈逼真的視覺效果,雖然 GPU 現在已經發展到可以用來作為通用的處理器並支援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

 

獨立顯示卡

  • 獨立的顯示晶片GPU,有自己的散熱系統,在效能上可以大幅超越內顯示晶片,如果現在想要購買新的顯示晶片,建議購買GTX 1060以上的獨立顯示卡,因為GTX 1060以下的獨立顯示卡大多CP直不夠高了,而且也是以前的產品,已經逐漸淘汰

內顯示晶片

CPU有沒有內建顯示晶片只要有內顯示晶片,不用獨立顯示卡也可以顯示,不過如果有高階遊戲需求,建議還是使用獨立顯示卡,但是如果一般遊戲(ex:英雄聯盟),內顯示晶片已經足夠,例如現在AMD R5 3400GR5 2400G等等搭載的是Vega11的內顯示晶片,也是目前性能很強內顯示晶片,效能等同於獨立顯卡GT 1030,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別高的遊戲需求,而且你是要組一台新電腦的話,我會建議你可以考慮使用AMD的CPU,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預算

 

七、機殼【比喻為人類的身體】

 

1.供你安裝主機板、硬碟、光碟機、顯示卡、音效卡、散熱裝置、風扇、USB等各項電腦周邊裝置

2.提供電腦散熱功能

3.防塵、防噪音、防電磁波等功能

4.提供USB介面的輸入

5.有開關機等介面、外型美觀等功能

6.提供系統穩定運轉的功能

image

外行的看造型,內行的看散熱。 
機殼與電腦的性能好不好沒有關係,但機殼與電腦耐不耐用很有關係,為何?好的機殼散熱佳、電腦比較不容易壞,另外好的機殼在後續的拆裝維修時也較容易。

機殼百百款有大有小,價格有高有低,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您了解機殼的專有名詞與如何選購一款合適的機殼。

目前的機殼規格依大小主要有二種ATX(大機殼)M-ATX(小機殼),另外還有一種ITX(比M-ATX更小),這種在組裝市場比較少人用,還有二種E-ATX(比ATX更大),RTX(主機板倒置)←這種很少見。

 

image

ATX機殼也就是一般大小的機殼。(最常見)

以前ATX的機殼俗稱三大五小,三大是指能裝三台光碟機,五小是指能裝五顆硬碟,但現在新款的機殼很多都已經取消5.25吋光碟機的位置了,這一點要注意。

再來就是3.5吋傳統硬碟的支援數量,很多新款機殼都只剩二個位置,也就是你最多只能裝二顆傳統硬碟,這一點再挑選機殼的時候請特別注意。

 

image

mATX機殼也就是比ATX還小一點的機殼,你可以注意上方光碟機只剩二個位置,另外現在新款的機殼很多都取消光碟機的位置了,這一點請注意。

除非客戶有特別交待要小一點的機殼,否則一律用ATX機殼。

理由:機殼大、散熱佳、好綁線、易擴充、易組裝、易檢測。

image

是否有內建風扇,是否有光碟機的位置?
機殼最少都要有一個後置風扇,建議是前後風扇各1(前吸後排),因此在挑選機殼的時候建議挑有原裝前後風扇的機殼你會比較省事,否則你只要自行加裝散熱風扇。

風扇常見有8cm、12cm、14cm這三種,以12cm最常見。

支援顯卡長度為何?
現在的高階顯卡大約在24~30公分左右,因此你在買機殼的時候要注意機殼支援的顯卡長度,一般來說最少要支援到30公分比較保險,如果你的顯卡超過31公分請特別注意機殼能不能裝的進去。

機殼的價格

機殼的價格區間多少合理?
約在1000~2000元之間剛剛好,這個等級的機殼鋼板不會太薄,通常會有原裝後風扇,有些還會標配前後風扇各1,這種更好。

800元以下的機殼我絕對不考慮,為何?沒有前後風扇,鋼版又薄,鋼版薄會怎樣嗎?平常好像沒什麼感覺,但當你在使用燒錄機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整個機殼就會發出巨大的聲響,感覺機殼好像要解體了,這就是鋼版太薄的缺點,另一個缺點是鋼版太薄拿起來很輕,感覺就很兩光不是嗎?

至於2000元以上的機殼嘛,一般組裝真的比較少用,通常是有特殊的需求,例如「靜音機殼」,或是目前很流行的「RGB」、「玻璃側透」機殼等等。

機殼不影響電腦效能,其實一般款即可,喜歡側透的人可以選擇壓克力側透,但盡量不要玻璃側透,理由有三:
1. 玻璃機殼在宅配的過程中不安全。
2. 玻璃機殼有自爆的可能。(Google: 玻璃機殼 爆裂)
3. 玻璃機殼回收不易 

image

總結一下機殼的選購要點

1. 機殼不要太小,建議要ATX型 (方便散熱、安裝與整線)

2. 最少要有後置風扇 (最好是前、後12cm風扇各1)

3. 機殼側邊或上方最好要有散熱孔。

4. 價格約在1000~2000之間 (太便宜或太貴都不建議)

5. 硬碟請用鎖螺絲方式,而非卡榫式。(鎖螺絲比較穩)

6. 機殼鐵板不要太薄。 (太薄容易一碰就變形)

機殼資訊參考 https://ofeyhong.pixnet.net/blog/post/57221160-%E3%80%90%E9%9B%BB%E8%85%A6%E7%B5%84%E8%A3%9D%E3%80%91%E6%A9%9F%E6%AE%BC%E7%9A%84%E9%81%B8%E8%B3%BC%E8%88%87%E6%8E%A8%E8%96%A6--(2022%E5%B9%B44%E6%9C%88%E6%9B%B4

-

以上統整了相關資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也希望讓更多人可以在電腦上面的知識多增加一些

為自己找到最適合的電腦,而不是盲目地聽從老闆的意見

老闆會提供意見,但自己必須懂判斷!

以免成為滯銷品的購買者或是小白羊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王 的頭像
    EC王

    動漫推薦帝國♑

    EC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